您好,欢迎访问滁州妇女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寻找“最美家庭”

亲善产生幸福 文明带来和谐——记“美好家庭” 蒋雪梅一家


时间:2014-04-16 00:00:00 来源: 作者:

“美好家庭”中有她的一半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蒋雪梅,这位1976年1月出生的美丽文静的滁州姑娘,在199年   10月与苏北小伙张文余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两相敬如宾、相濡以沫,随着儿子的出生,一家三口更是其乐融融。

父母在老家时,他们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便劝说他们把承包田退了,由他俩每月固定给公婆生活费。从刚结婚时的500元,涨到600元、700元,两位老人也断断续续过来和他们过上一段时间,享受着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事情在2008年下半年起了变化。

2008年初,公公患肺气肿住院。为了方便治疗、照顾,减轻老家兄弟姐妹的负担,蒋雪梅夫妇商量好,在2008年下半年把公婆一起接到滁州家里共同生活。在恢复性治疗期间,每天都是张文余把父亲背到附近的紫东社区医院,然后他去上班,儿媳就留在那儿照看。2009年下半年后公公行走越来越不便。为了让公公能在户外活动活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夫妻两个经常把公公从五楼背到楼下,公公个高、架大,张文余在家时还好,如果不在家,要把公公弄回家里,就只有靠蒋雪梅在前背、婆婆在后面推才行。每次公公都不好意思,但拗不过儿媳的一再坚持,他背后和婆婆说,“哪有儿媳背老公公的?这多丢人!”2010年春天,公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婆婆双眼患白内障,于2010年下半年在南谯眼科医院手术,蒋雪梅带着孩子住到医院里服侍,医院的医生、护士看到她家的这种情况,纷纷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她热饭热菜等。婆婆原患有心脏病、哮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每年最少要住院一次,花销4、5千元,加上每天日常服用的哮喘、心脏病药,一年光看病的费用要一万三、四千元。2011年婆婆回老家,因不慎摔倒,导致左腿骨折。蒋雪梅对老人家的饮食十分注意,生怕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饭要单做,硬了不行、凉了不行,每顿饭要有一个汤,她比较喜欢喝牛肉汤、羊肉汤,不能全家都跟着吃,他们把牛、羊肉剁成肉末,分成一小袋一小袋,放在冰箱里,吃一顿做一次。家里平时的饮食也是尽量就着老人。

2013年春天,蒋雪梅母亲不慎跌跤骨折,卧床3个月,她没有时间去看上一眼,老母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是我和你婆婆一起走了,估计,你可能只会看你婆婆,不会来看我。”

丈夫的老家在苏北,公公婆婆都是农民,没有退休工资,他们在老家买的医疗保险到滁州还没法报销。为了又能照顾公婆,还能照看孩子,又要补贴家里开销,蒋雪梅只有在外面给人做钟点工,她每天早晨要4时出门,干到上午9时回家。2010年,有一家保洁公司想聘请她为部门主管,工资虽然涨不少,但时间紧,她考虑到婆婆卧床、孩子要接送、丈夫的工作等,还是拒绝了。现在,和蒋雪梅比较要好的姐妹们的工资一般都在3000多元。

在妻子的眼中他“憨”得很

蒋雪梅的丈夫张文余,在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现在市交警一大队任中队长。每年越是过年他越忙,基本每年的年三十晚上都得值班,一家人十几年都没有在一起吃过一个团圆饭。有一年,蒋雪梅带着孩子在贴门对子,恰巧风大,春联刚贴上就又被风给刮掉了,连着贴了好几次。她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委屈,坐在地上大哭了起来。2008年春节下了一场大雪,张文余三十晚上值班,应该在年初一上午到家,但由于大雪封路、路滑难行,蒋雪梅生怕丈夫有个什么闪失,想打个电话问问,又怕分丈夫神,就这样带着儿子在年三十晚上一夜未合眼,直到年初一晚丈夫到家,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在上班期间,每天都是6点从家里走、12点半到家,下午2点走、晚上7点到家。基本上是黑里来、黑里去。冬天还好些,温度高的时候特别是夏天,在马路上值班,到家里的时候,从后背到裤腰整个就象是画在衣服上的地图,白花花的一层盐霜。妻子对自己的丈夫太熟悉了,只要他上楼的脚步一传来,就把自家的门打开,生怕耽误了丈夫休息的时间。努力就会有收获,他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还荣立三等功一次。

张文余是个十分孝顺的儿子。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在他们瘫痪在床的时候,主要是晴天,他都会在早晨上班前先把他们背到楼下晒太阳,母亲刚摔倒时,疼得厉害,不能背,只能用双手报下楼,经常累的满头大汗。年前,婆婆心脏病发作,张文余从别人那儿借了一个氧气瓶,抱着被子,做在沙发上,一夜要起来三、四给老人呼吸氧气。   

张文余的心很细。哮喘病在每年的春、秋、夏季闷热天气容易发作,一旦犯病,就是上气不接下气,张文余每天回到家里,无论怎么,都要先到母亲的房里,请个安、拉几句呱什么的,然后才去冲洗。晚上还给她捶捶背、捏捏腿,按摩按摩,减轻老人的痛苦。一些看似平常的不起眼的“不求人”挠痒耙子等小东八西的东西,只要是老人家用的上,他就留心购买。2012年,在家里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还是花了2500元左右给老人单独安装了一台空调。妈妈只要哪儿有一点不舒服,做儿子的上午要打2、3个电话,下午也是这样,心里总是牵肠挂肚的,一时是我妈有没有喝水?一时是我妈有没有受凉?一时又是我妈饭有没有吃饱?

 2003年夏天,暴雨倾盆,妻子让他去看看水势,谁知他一去就是好长时间,等他回来后,自家的米、面、洗衣机,孩子的衣服、被褥都被大水给泡了。原来,他到了路边看到有一户粮油店,老板姓骆,出去有事不在家,店里只有母女两人在家,眼看着水就要漫上来,他二话没说,帮着抢米、抢面等。结果,别人家的损失避免了,自家却被水泡个扎实。

自打父母亲过来一起生活,张文余只要一下班就窝在家里,他一方面要照顾父母,另一方面还要辅导孩子学习,从不出去娱乐。

家中的“小皇帝”也变乖巧了

在一家三口过日子是,孩子是家庭的重心,一天到晚都是惯着宠着。在爷爷、奶奶刚过来时,重心一下子转移了,孩子的失落感很强,小小年纪竟然要求和爸爸、妈妈谈判,搞的大家啼笑皆非。后来,爸爸开始一点一点地引导,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不仅不反感了,还帮助父母来照看奶奶。

年前,张文余叔伯哥哥的儿子结婚,由于距离远,要在亲戚家过一夜,张文余原准备自己在家照看母亲的,让妻子去就行了,但,儿子主动提出由自己来照看奶奶,他学着爸爸的样,一夜起来3、4次到奶奶房间看望,生怕有个什么闪失。最令奶奶啼笑皆非的是,因奶奶睡得比较沉,他慌了,赶紧摇摇奶奶,看到奶奶醒了才放心。第二天,孩子问爸爸:“你天天这样累不累,瞌睡不瞌睡?”儿子在小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现在上中学了,成绩也一样的优秀。

老两口是50多岁才添的张文余,老来得子虽心里高兴,但心里还是充满担忧,能不能把孩子拉扯大是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有的邻居直说,这个孩子是白养,父母亲都这么大了,享不到他的福。而现在,母亲却经常叨唠,我们不仅是儿子福享到了,媳妇福也享到了,就连孙子福都享到了,知足了。

门口、一圈子的人也都很好

蒋雪梅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只要自己能做得到,一定会去尽力。

在附近,大家都认识他们一家,只要看到他们背着婆婆下来,大家就会纷纷上来帮忙,拿椅子的拿椅子,垫褥子的垫褥子,要是有个急事,请大家照应一下,大家也都是门口答应。

在婆婆双眼患白内障,于2010年在南谯眼科医院手术期间,蒋雪梅天天带着孩子住到医院里服侍,医院的医生、护士看到她家的这种情况,纷纷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她热饭热菜等。

版权所有 2015 滁州妇女网 皖ICP备06013004号

滁州市琅琊大道182号 电话:0550-3010750 邮编:239000

技术支持:中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