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媳应该做的事——南谯区珠龙镇好媳妇杨仕英
时间:2015-10-21 16:24:37 来源: 作者:
哪有儿媳妇端着饭碗去给公公倒便盆的,不是亲眼所见谁都不会相信,是闵道友前世修来的福,娶了杨仕英这样的好儿媳。闵道友的邻居蔡传银抢先说并不由自主的竖起了大拇指;杨仕英平时基本上不出远门,她总是在家侍候公公,为他端茶、倒水、倒痰盂,而且他公公的床头的副食也是从没断过,我的儿媳要是有她三分之一的孝顺就好了,邻居丁仕海抢着说。看到我们的到来,四周的邻居争先恐后跟我们宣讲杨仕英孝顺公公的点点滴滴。
杨仕英何许人也,为什么村民都愿意到处为她扬名,笔者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她家。走进她家不大的院落,整洁有序的摆放着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就知道她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宽敞明亮的堂屋,房间收拾的整整齐齐,打扫的干干净净。公公闵道友的房间衣物摆设整整齐齐,地板擦得干干净净,干净的抹布叠好放在床腿旁,床头放着开水瓶、饼干和水果。可能是经济条件有限,三间堂屋也中有公公的房间铺设了地板砖,其他的房间都是水泥地面。看到我们的到来,生病卧床已经瘫痪的闵道友设法坐起与我们招呼,直夸自己的儿媳杨仕英:我有一个比女儿还好的媳妇,没有她,我恐怕早就死了,哪还能活到今天。
面对我们的到来,衣着朴素的杨仕英腼腆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媳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宣传的。我的公公一生命苦,不像别人家有三四个子女能轮流照料,又早年失去老伴,一辈子也就只有我丈夫闵永海这么一个儿子,我们不对他好,就没有人对他好了。再说了,养儿防老,孝敬赡养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也有儿女,我孝顺老人,也是他们的镜子啊!
早在1991年发大水时,因公公一人居住的房屋倒塌需要重建时,杨仕英就和丈夫商量,老人房子离我们这一里多路,随着他年龄逐渐大了,再在原地重建,以后他生活不能自理时,我们照顾他也不方便啊,不如叫他和我们一起生活吧,以后我们照顾他也方便一点,夫妇俩就这样把老人接到了自己身边。由于老人年轻时就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即使儿子、儿媳悉心照料,也没能防止病情恶化,不久老人便瘫痪在床,公公闵道友今年已经是90高龄,十几年来,儿媳杨仕英始终如一照料着公公,背出背进为公公看病,晒太阳,端送便盆,一日三餐送饭送茶,还请娘家退休教师的哥哥定期到家里来给老人理发。
今年已经63岁杨仕英,和丈夫闵永海育有一儿一女,儿女们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居住在滁州,每到周末,一双儿女也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儿回来看望父母和爷爷,一家人其乐融融。丈夫闵永海早年在部队服役时受过伤,身体也不是太好,日常还要料理他家10多亩地的草坪,所以照顾公公的担子多数落在杨仕英的肩上,10多年来闵道友的照料老人的重担就落到了儿媳杨仕英的肩上。
闵永海家10多亩草坪一年的收入也就1万多元,经济状况在当地算是穷人,但是他们纯朴善良,赡养着老人,照料着小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周末团聚的普通生活。平时的困难总是自己克服,唯独为老人办理残疾鉴定时,由于老人不能出门,请求上门服务一次,为老人办理了残疾证。这才知道他们杨仕英十七年如一日地孝顺公公事迹。我们临别时,说下次赠送一个轮椅给老人,杨仕英说:不要不要,我们自己背他就行了,不用麻烦你们政府公家人!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簇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都能像杨仕英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用她无私的胸襟孝顺自己的公公,正是她的平凡的举动感染者周边的邻居,社会需要正能量,她用大爱为当今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正如时下所倡: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